引線引起的電力干式變壓器過熱故障分析(二)
對過熱的機理已經作了一些分析,但還不完全。本文利用上述實例進行定量計算和理論分析,從而更詳細地揭示斷層發育的過程。導線假設為位于銅管中心的直線,電流I流動(單相干式變壓器中,中性點電流等于相電流,電流假設均勻分布)。A點和B點的電位差uab,在導線A點緊靠銅管內壁B點之前,應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引線上的電流引起的電阻電壓u;二是由接觸點、銅管、引線、上引線的導電棒組成的閉合回路中的引線電流引起的交變磁通產生的感應電勢e。當電流參考方向確定后,磁場方向如圖2所示。對于有限長載流導線,感應磁感應強度是簡化的,如果把導線看作無限長,那么距其距離r處的磁感應強度就是閉環包圍的磁通量。圖2是磁場分布示意圖。將L=2970mm,RA=10.2mm,RB=27.5mm,I=1011A(幅值)代入公式,可得磁通幅值=5.98在正弦波閉合電路中感應電勢e=4.44fN=0.133V(有效值)的導線(銅,室溫電導率為5.8107 W/m)截面積為325mm2,長度L=2970mm套管內銅管的截面積(室溫電導率為1.5107 W/m)為643mm2。75時,其電阻(從對接點到頂部,以下簡稱銅管電阻)為Rtg=3.7710-4。排除對接點的接觸電阻時,閉合回路的電阻為銅管電阻和引線電阻之和,等于RHL=5.7可以看出,不計算回路接觸電阻時,閉合回路電阻很小。接觸電阻暫不考慮。計算分流電流。銅管和導線的電阻并聯,流經銅管和導線的電流可計算為242A和473A,分別。在感應電勢的作用下,閉合電路產生的循環電流等于233A。需要指出的是,流經銅管的分流電流與感應電勢產生的循環電流相位不同,相差900。所以流經銅管的較大電流是ITGMAX。事實上,接觸點附近存在接觸電阻,其值受許多因素影響。接觸電阻的主要性能是觸點處的局部高溫。根據接觸電阻理論,當兩個金屬表面相互接觸時,只有少數突出的點(面)真正接觸,其中只有少數金屬接觸點或準金屬接觸點能導電。當電流流過這些小的導電點時,電流線必然會收縮。由于電流線的收縮,圍繞導電點流動的電流路徑增加,有效導電截面減小,電阻值相應增加。電流線收縮形成的附加電阻成為收縮電阻,它是接觸電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次,由于金屬表面有薄膜,如果實際接觸面之間的薄膜可以導電,那么電流通過薄膜時會受到阻礙,另外還有一個額外的電阻叫做薄膜電阻,它是接觸電阻的另一個分量。一般來說,接觸電阻一般包括三個部分:一個接觸元件一側的收縮電阻、接觸表面之間的薄膜電阻和另一個接觸元件的收縮電阻。給出了接觸電阻的理論公式,其中接觸元件材料的電阻率和薄膜的表面電阻率都是已知值,但難點在于不能確定導電點的個數n和平均半徑ap。工程上常用的計算接觸電阻的經驗公式是確定k值 #p#分頁標題#e#
在這個例子中,接觸點的接觸壓力、接觸面積、油膜、積碳等都在變化,所以幾乎不可能準確計算出接觸電阻。為便于計算,本例中接觸電阻為0.5m。表2接觸電阻計算值(10-4)考慮接觸電阻時的等效電路如圖3所示。重新計算分流電流和循環電流。導線電阻電壓引起的銅管上的分流電流為If=24.8A,導線中的電流為Iyx=690.2 A;感應電勢引起的循環電流為I=23.9A(電流一旦流過銅管,感應電勢會因閉環中磁場的變化而變化,但不會太大,仍按恒定感應電勢計算),流過銅管的較大電流為Imax=33.4A.圖3考慮接觸電阻的計算電路雖然考慮接觸電阻時流經接觸點的電流迅速下降,但在分流電流和循環電流的作用下,接觸點仍可能發生焊接現象。一種是通過加熱接觸電阻來焊接導電點及其附近的金屬,稱為靜電焊接;另一種是因為接觸點振動或接觸點被電斥力排斥(當電流通過接觸點時,由于接觸表面附近的電流線收縮,接觸表面之間會出現電斥力),電弧的高溫導致接觸點表面熔化汽化,產生接觸點焊接,稱為動態焊接。理論上,當導線與銅管對接時,這兩種情況都可能發生。但實際上電動斥力很小,接觸點不太可能被電動斥力排斥而產生電弧。即使觸點被電動力排斥,由于閉合電路的小電勢(電壓),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來產生高能放電。因此,接觸點的溫升主要是由接觸電阻的發熱引起的。可以解釋為色譜測試數據的特點是過熱故障,而不是放電故障。乙炔在可燃氣體成分中所占比例很小(由于溫度高、過熱),有些情況下甚至不出現乙炔。當熱量傳遞到鉛絕緣時,可能會導致CO和CO2增加,但往往不明顯。因為某股中的一根(或幾根)導線經常與銅管接觸,所以這種銅線的電流密度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
約100A/mm2),加之接觸電阻發熱,很容易就會將接觸的該根銅引線燒斷。然后其他根銅引線與銅管內壁接觸。依次循環,引線會很快出現斷股情況。實踐中也證實一旦發生引線與銅管靠接情況,故障往往發展很快。絕大多數情況下,引線斷股不會無限發展下去,這是因為引線斷股后接觸情況會有所改變,加之發熱原因,在靠接處會出現積碳,改變了靠接處接觸電阻值。